会员 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首页  >  产销对接  >  正文

衔接产销 飞架富民金桥 ——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展产销对接助农脱贫增收综述

发布日期:2018-07-03    来源:中国农业农村市场信息
【字体: 打印

  夏至时节,瓜果飘香,累累硕果见证着中国农民的辛劳。产,为了销,以及销之后的好日子。“产销”两字间,不仅隔了一个市场,更寄托着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念想。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这座桥叫做“产销对接”。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从产地出发、从销地入手,开展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活动。据统计,2013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牵头组织开展的大型专项产销对接活动有130余场,签约金额超千亿元。

  如今,这座“富民金桥”已越架越宽、越伸越远。

  破解“产品出村”难题——

  建设批发市场和田头市场,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发挥电商作用,实现农产品顺畅销售

  鲜活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生鲜易腐性等特点,农产品产地市场能快速、批量集散区域农产品,然而很多贫困地区没有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市场服务体系,这成为制约农产品保质保量“出村”的主要瓶颈。

  为打破瓶颈,一方面,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高度重视农产品批发市场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扶持建设国家级专业市场,发挥其物流集散、价格形成、信息传播、技术交流等综合性功能,为贫困地区农产品提供稳定的销售渠道。

  陕西省洛川县建立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集苹果展示、生产信息、农资服务、储藏保鲜等于一体,吸引企业391家,带动全县及周边果农在批发市场一站式销售,年交易额30亿元。全县从事苹果产业的农民超过95%,农民人均纯收入的95%来自苹果产业。

  另一方面,利用田头市场“农民家门口市场”的特性,发挥其就近服务农户、减少流通损耗、提高流通效率等优势,解决流通“最初一公里”问题。

  河北省平泉市榆树林子镇黄瓜田头市场,立足服务本地农户,建有门市和交易库房250间、面积8000平方米,年交易黄瓜80万吨,交易额超30亿元,成为全国冬茬黄瓜价格形成中心,有力带动了当地贫困户脱贫。

  针对小农户特别是贫困户缺乏对接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各地积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用其在技术、资本、营销等方面的优势,带动贫困户发展扶贫产业。贵州省黔西南州引进汇珠薏仁集团等加工企业,组织贫困户和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将6大类20多种薏仁产品销往全国,并出口到美国等国外市场。

  贫困地区地理位置偏远,如西藏昌都距离周边任何一个省会城市都在1000公里以上。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农产品销售半径的限制。借助“互联网+”,各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相融合,构建出了面向电子商务的全新产业链。

  2013年以来,甘肃省陇南市为解决农产品远离中心市场、销售成本高等难题,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截至2017年底,全市有网店1.27万家,微店7800多个,销售收入达75亿多元,通过电商扶贫带动贫困人口15万余人,电商扶贫对贫困群众人均收入贡献达到650元。

  破解“滞销卖难”难题——

  从应急促销到扶贫促销,从现场促销到展会促销,开展定向营销,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

  近年来,我国个别地区出现了鲜活农产品“滞销卖难”。产品若没销路,前端的生产就前功尽弃,后端的利益联结也无从谈起,甚者会影响贫困户的脱贫信心和致富希望。

  经过多次产销实践,农业农村部已探索出多种农产品促销方式,从应急促销到扶贫促销、重点品种季节性促销,从现场促销到展会促销、网络促销,不仅有效缓解了“卖难买贵”,而且促进了产销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针对新疆特色产业发展遇到的瓶颈,近年来,农业农村部统筹援疆工作,与自治区政府、生产建设兵团等共同主办了10多场产销对接活动。2013年以来,共组织16个省市300余名农产品采购商赴疆对接,签约总额50多亿元。去年夏天,新疆西瓜出现较严重滞销,瓜农情绪不稳。农业农村部紧急启动西瓜促销应急机制,专门开展了西瓜产销对接,达成购销意向1000余吨,基本解决了当地西瓜卖难问题。

  农业展会一直以来都是农产品营销促销的重要手段,随着精准脱贫攻坚战不断深入,国家在各大展会上不断加入扶贫元素,重点推介贫困地区优质农产品。在2016年、2017年举办的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期间,农业农村部专门设立扶贫展区,组织80多个贫困县、200多家企业参展,现场贸易额超5亿元。在今年5月刚刚闭幕的第二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扶贫茶”推介成为一大亮点,湖北省恩施州实现交易量7.5吨,交易额4000多万元,恩施玉露、利川红等品牌近3年的茶叶已订购一空。

  去年12月,第二届京津冀品牌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举行,以河北省28个农业扶贫县为主体,来自政府、企业、挂职干部等领域的10位代表倾情推介,组织批发采购商和电商53家现场采购签约,达成购销协议约7亿元。

  同时,通过“贫困地区+超市”“贫困地区+学校”等定向销售方式,让贫困地区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校园等销售终端,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动成本,形成产销一体的农产品供应链条。

  去年,甘肃省定西市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0所北京高校启动“定西马铃薯进高校”活动,10所高校在食堂设立定西马铃薯示范窗口,精准对接定西特色农产品,年销售马铃薯3000吨以上。

  做好产销对接,还倒逼贫困地区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当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安全农产品,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

  破解“持续增收”难题——

  挖掘农产品品牌价值,加强科技、人才支撑,注重风险防控,实现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发挥着基础支撑作用,农产品产销对接是当前产业扶贫的最关键环节。实现农民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要在产销对接中发挥各类现代要素作用,有效防范市场风险。

  走过农产品“有产品没价格、有特色无品牌”的阶段,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充分认识到品牌在农产品营销促销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帮助贫困地区开展品牌规划,扶持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高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实现优质优价。

  江西省赣州市多年坚持“主销城市”战略,1个县对接1个目标区域,在销售区域建立覆盖省市县3级的营销网络,实现超市有专柜、批发市场有专区、社区有直销点,叫响了“赣南脐橙”品牌。2016年,赣南脐橙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帮助25万种植户、70万果农增收致富。

  农业具有与二三产业有机联结的天然属性。近年来,各地还通过扶持贫困地区建立农产品储藏、保鲜、加工等设施,实现错峰出售,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增强农产品议价能力,解决集中上市滞销问题。

  甘肃省定西市大力发展马铃薯加工业,原料加工由淀粉向薯条、主食开发等精深加工延伸,年加工量20万吨,消耗马铃薯超100万吨,为3万多贫困农户解决了销售问题。

  助力农业现代化需要科技力量,服务产销对接更要插上科技的“翅膀”。各地近年来积极支持贫困地区围绕特色优势产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服务。

  河北省平泉市依托科技打造“中国菌乡”,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等深入合作,引进高端人才122人,投资6000万元建立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研发食用菌品种两个,取得各项专利17件,培训食用菌产业脱贫带头人两万多人。目前全市食用菌标准化基地面积6万亩,年产值54亿元,产业就业人数12万人,为农民提供人均纯收入4600元、占比达45%以上。全市今年脱贫“摘帽”在即。

  农产品产销受市场风险影响较大。近年来,各地注重防范产业扶贫市场风险,积极探索特色产品价格保险、保价收购等方式,确保农产品稳定销售和贫困群众产业收益。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为保障贫困户种植香菇收益,设立了香菇种植收益保险,贫困户按4.6元/棒赊购菌棒,政府按1.2元/棒补贴,每棒按0.5元(政府0.4元、贫困户0.1元)交纳保费,保险公司按6.5元/棒给予收入保险保障,不足部分由保险公司赔偿,解决了贫困户后顾之忧。

  6月25日-26日,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将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来自贫困县的1800多位代表将与农产品采购方1200多位代表进行对接。走在产销对接的“金桥”上,脱贫前景光明,致富未来可期。

 

相关附件: